魚塘養殖水處理工藝流程圖分享(魚塘養殖污水處理方法方案)
標簽:
添加時間:2022-12-13 瀏覽次數:2176
一、池塘養殖尾水的特點
池塘養殖尾水屬富營養化水體,有機質及氮、磷元素含量較高,具有固態懸浮物含量高、氮磷含量高、COD含量高和水色濃透明度低“三高一低”的鮮明特點。
二、池塘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建設應注意問題
1.前瞻性預測養殖品種不同、生產管理模式的變化都將影響尾水治理設施運轉效果。無論是半封閉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還是池塘養殖,投餌形成的水體有機、無機污染都影響著尾水治理的合理方式和設施規模的大小。相反,一個治理單元一旦建設完成,其性能也會影響今后對主要養殖品種、密度的新選擇。因此,籌劃建設尾水處理設施時,應為今后轉產與否預留余地。要充分利用現有溝渠等閑置土地資源,統一規劃設計,合理設計落差,盡量減少動力消耗。
2.功能協調一般情況下,水處理面積占養殖面積的5%~10%(因養殖品種、密度而異),其中沉淀池、曝氣池占水處理面積的50%。固態懸浮物沉淀主要在生態溝、沉淀池中沉淀處理。進入沉淀池的尾水最好先進行固液分離,將大部分固態物資轉移出來,減輕整個系統的處理負荷,提升處理效率;COD和有機質氧化主要在曝氣池中,氮、磷元素主要在生物凈化區處理。
3.選擇凈化植物栽培需選擇生長期長、根系發達、成活率高、有一定經濟價值或較高觀賞性的植物。水面可使用浮萍等漂浮類植物,淺水種植挺水植物如蘆葦、蓮藕、菖蒲,深水區種植沉水水草如輪葉黑藻、菹草、伊樂藻等。過濾壩種植適合生長的濕地植物如美人蕉、菖蒲等。
4.容積得當,滿足日常要求生態溝渠深度要求1.2~1.5米、寬度2.0~2.5米;生態沉淀池水停留時間不低于10小時,池深:進水端2.5~3米、出水區1.0~1.5米;生物氧化池、潔水池水深要求1.5~2.0米。
5.操作便利沉淀池、生物凈化池應設計安裝底排污系統,減少干池清整的概率。干池清整不僅可能影響整個系統有序運轉,進而影響整個生產,還突出表現在原已建立起的微生物降解功能受到嚴重破壞,即便恢復也需要近20天時間。過濾壩內采用不同直徑的介質,同時安裝反沖系統。有資料表明,需每間隔50~60天將過濾介質提出進行沖洗后再放回,這樣既會影響設施正常運行,也將加大維護費用和人工投入。
三、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應對措施
1.及時進行池塘清整當前池塘養殖是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投放飼料、肥料等高密度集約化的養殖模式。資料表明,投放飼料有10%~20%未能被攝食,而以溶解和顆粒物的形式排入水體環境中。攝入的飼料中僅有20%~25%的氮元素和25%~40%的磷元素用于養殖對象生長,75%~80%的氮和60%~75%的磷排入水體。除揮發、微生物轉化、浮游生物利用外,大約有63.2%的氮、49.4%的磷沉積于池塘底質中,池塘底質土壤中總氮、總磷和有機質含量也分別超過自然土壤中7、1.5和4倍以上。因此,治理養殖尾水應先從池塘底泥的徹底清整開始。
2.抓好水質原位修復現在主要采用魚菜綜合種養技術,充分發揮浮床種植的水培蔬菜、觀賞花卉的根系吸收作用,將溶解于水體中的氮、磷元素轉移出水體,降低污染源濃度,達到水質凈化的目的。浮床設置面積應根據養殖品種、放養密度而確定。餌料投入量越大,浮床面積就越大,應按種養面積占池塘面積的5%~8%進行安排。
養殖水體中懸浮物的積累使水體變得渾濁,對養殖魚鰓的過濾和皮膚呼吸影響非常大,增加了魚的環境脅迫壓力,惡化了水質,消耗了水中的溶氧,為此,有必要及時清除水產養殖過程中水體的懸浮物。
3.統籌安排底排污順序
池塘底排污設施可有效減緩池塘富營養化進程,改善水質,提高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池塘養殖區尾水治理與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尾水治理有很大的不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一經生產,其尾水中的殘餌和糞便、氮磷等相對濃度、水溫是本不變的,固液分離、氣吹、微生物高效處理等過程是全封閉的,而池塘養殖區尾水治理則不具備以上優勢。各池塘雖然同時進入生產季節,但由于生長階段不同、水質污染情況不盡相同,需要處理的尾水量也不盡相同。在生產過程中,應勤于觀察浮游植物種群及數量、浮床植物生長狀態,了解氮磷元素濃度變化趨勢,及時掌握池塘水質變化,結合尾水治理設施容量和處理效率,合理安排底排污時間和排放量,做到有效銜接。
4.推行多品種養殖
池塘養殖在放養主養品種的同時,需要進行多營養層級轉化,包括消化分解、微生物轉化、低營養層級動植物、高營養層級動物相搭配。既要考慮利用微生態制劑、水生維管束植物,搭配濾食性鰱鳙,還要少量放養能夠利用碎屑的鯽以及河蚌、螺螄等。肥城一漁場在成魚養殖期間放養鳙魚寸片,用于加強水質凈化,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一旦主養品種、養殖密度選擇確定后,其水質調節方法和尾水治理模式就會確定下來。尾水處理達到《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2002)的要求,需要積極回收再利用,出于病防因素考慮,養殖品種、養殖規格需要存在差異性。
5.優先選擇膨化飼料
餌料因加工方式、原材料配比、投喂方式以及管理程度等綜合因素,影響著養殖對象的消化吸收和水質穩定性。一般情況下,膨化飼料營養物質的溶失率遠低于硬顆粒飼料,而吸收率要更好。以山東地區池塘中等密度養殖規格不大于2千克/尾的草魚成魚為例,使用粗蛋白質水平28%的膨化飼料餌料系數一般為1.3~1.5,而硬顆粒飼料則需要1.6~1.8。養殖效果同等條件下,選擇投喂硬顆粒飼料比投喂膨化飼料的養殖水體增加更多的有機和無機污染物。
6.加強病害防治
堅持病害預警,積極落實病防措施,做到以防為主。盡量減少全池潑灑用藥,可采用在餌料臺長期掛藥袋或拌喂內服藥物的方法加強病害預防。如果高濃度使用消殺藥物,不但會造成藥物殘留,增加養殖水體微生物抗藥性,而且尾水治理難度也會加大,操作不慎還將會影響到尾水治理設施中微生物群落的活性,降低尾水處理速度,減弱處理效果。
在進行底排污或大量尾水排出池塘水體前,應檢測藥物在水體中的活性是否降低到安全范圍以內。尾水循環利用前應加強消毒殺菌,防止病害交叉傳染。研究表明,一定波長的紫外線(180~300納米)有很好的滅菌消毒效果。
7.加強日常管理
平衡增氧、可溶磷離子濃度測量、平衡氮磷比和碳氮比,只有在池塘水體“菌相-藻相”互相平衡的時候,池塘水體才能夠保持較好的穩定性。同時保持總硬度相對穩定,促進有機質沉積、絮凝,減少尾水排放量。
(1)搞好溶氧的數量及均衡分布。選用多種形式的增氧機械,如葉輪式增氧機、耕水機、水車式增氧機、微孔增氧設備聯合應用,充分發揮各自特點,達到池塘水體平衡增氧的效果,滿足微生物等對溶氧的需求。
(2)注重可溶磷離子濃度測量。隨著高溫季節的到來,池塘水體中藻類增多,繁殖速度加快,數量也快速增加,同時,養殖魚(尤其是魚的骨骼)等也處于快速生長期,它們對水體可溶性磷源營養的需求均顯著增大。此時溶解狀態的磷元素即成為生產的限制性因素。水體氮磷比決定著水體藻相的變化,重點體現在水體的肥度和肥水效果上。過高氮磷比加上時值高溫季節,容易造成藍藻數量激增,形成長時間水華。據介紹,80%的藍藻水華是產毒素藻株,對水生生物、人類飲用水的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在池塘養殖中會影響到產品肉質和風味。
(3)補充碳源。碳氮比決定著池塘水體菌相的變化,重點體現在池塘水體的“穩度”和水體穩定效果。池塘水體中有機碳在養殖初期會逐漸積累并達到高峰,隨著養殖中、后期的到來,水體中有機碳含量則快速下降。因此,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飼料投喂量(氮的輸入)不斷增加,池塘水體中有機碳含量越來越難以滿足養殖需要,不僅降低了藻類的光合作用,而且加劇了水體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研究表明,將1克氮轉化為蛋白質至少需要5.25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
(4)保持總硬度相對穩定。水體中的鈣離子、鎂離子與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缺鈣會引起動植物生長不良,抑制藻類的繁殖。缺鎂導致植物細胞內的核糖核酸合成停止,氮的代謝紊亂,影響藻類對鈣的吸收。
研究表明池塘水質總硬度在350~500毫克/升,水質、底質、pH穩定,抗天氣變化能力強,降低了重金屬的毒性。同時,還具有促進有機物的絮凝、聚沉作用,加速固氮及其他微生物的活動,加速有機質礦化,以及促進無機物的循環和再生等凈化水質、改良底質的作用。
8.應用推廣新型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模式
如膨化飼料的應用,池塘工程循環水、半封閉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信息化技術集成的應用。不僅可大幅度提高養殖產量和質量,相應尾水污染程度也會明顯減少,尾水處理效果和速度將會更好。尾水處理設施應滿足不同養殖品種、生產模式更新、標準指標變化的需求。尾水處理設施建設要做到積極有為、合理投資、有效利用,提高尾水利用效率,適應環保排放標準,降低尾水處理成本。
(版權聲明:本站部分作品文章資訊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網友學習交流,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13583299116@qq.com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全國服務熱線:【15244289576】
全國服務熱線:【15165428330】